平博pinnacle体育平台新闻中心
平博网页版舆评-观点中国_中国网
作为烟台红富士的主产区的栖霞和招远,年产苹果十几亿公斤。6月11日,新京报记者调查称,一种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被当地果农大量使用。这种药袋将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药末直接与苹果接触。对于所用药物,当地人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
6月12日,新京报第二篇报道出炉,详细列出了记者针对“药袋苹果”的调查情况,并且引用了山东省农业厅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下午15时,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此前存在个别果农使用药物套袋的现象,但根据连续两年农业部对烟台苹果质量进行的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监测,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承诺将对个别违规使用药袋的果园进行摸底排查。
6月14日,烟台苹果的重要产区栖霞市市长陈兆宽称,经过排查,确实有极个别果农使用了药物果袋,目前栖霞全市苹果种植面积70万亩,只有约30亩地使用了药物果袋,栖霞市立即采取措施对这些套袋进行置换。
之后的几天里,多数地方媒体都报道了该地苹果的农药残留检测情况,目前尚未发现有不合格的烟台苹果出现在市场上。与此同时,山东地方媒体以及互联网平台中出现了指责新京报误导舆论,遗失媒体社会责任的报道。目前,关于此事的讨论仍在继续。
“药袋苹果”事件在11日被新京报曝光,首日媒体报道量就达到近600篇,事发当日,“药袋苹果”已经进入百度新闻热搜词排行榜第五位,且开始出现以“药袋苹果”为关键词的媒体评论,包括以新浪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以及新华网等官方门户网站,都在头条区进行了推荐,即时通讯工具腾讯QQ当日的弹窗新闻也进行了展示,而新浪微博中头条新闻等账号的大量转发,使得相关信息短短8个小时即攀升至23万条。舆论关注度呈现出高位上升态势,基本上覆盖了活跃网民。
6月12日,新京报继续报道,当地政府通过中国网等官方媒体进行了第一次回应,并且于当日下午进行了首场也是唯一一场新闻发布会。期间,多名烟台本地媒体从业者在新浪微博等平台进行了强烈的反击平博网页版,内容从媒体责任到公关黑幕。“药袋套苹果之争”出现在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第二位。山东本地媒体仍然以新闻发布会的通稿表明了立场,但在此期间由于省外媒体无法采访到地方宣传人员,因而阻碍了公众对信息的进一步了解。
6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进行了独立的调查,记者称“没有发现药袋存在”。但引用当地人的话:“苹果在国内流通环节没有任何检查”。这也是第一家省外媒体对此进行独立调查。全国各地的平媒大多以“未发现药袋苹果”为烟台苹果进行了背书。烟台水母网、山东大众网,利用地域优势,采用图片等形式,进一步澄清套袋苹果的真实情况。新华网新华视点栏目推出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烟台农业局局长梁传松的专访,文中引用了专家说法,解答了民众关心的套袋技术安全性,农药安全性等相关技术问题,打消民众的恐慌,以及对套袋苹果的全盘否定。这一报道得到了广泛的转载。
6月14日起,新京报转发新华时评,将矛头指向《药袋苹果背后的安全体系》,但针对新京报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开始发酵,包括《环球时报》的评论《“药袋苹果”拷问新闻真实性》,山东地方媒体连续几日刊发记者的调查报道,新浪微博博友通过视频让果农现身说法等方式指责媒体夸大事实以一概全……人民网16日发表了《烟台苹果真相调查》,文章小标题分别为:套袋“套”出好苹果;退菌特和福美胂合理使用并非违禁;“药袋”乃个别现象,比例微乎其微。这被质疑者们视为官方支持。
于是,一场关于“药袋苹果”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因为媒体立场各异引发的针对事实真相的舆论争夺战。
但有一个事实是各方公认的:烟台苹果存在套药袋的现象。因此,除了山东省内媒体与新京报进行了隔空交火之外,其它媒体大多仍将焦点集中在食品安全方面。特别是在《新京报》曝光《烟台红富士套药袋长大》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农药残留没那么可怕》的报道。恰逢之前盛行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中国,因此这一巨大的反差瞬间引发了群众的集体焦虑:如何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观点中国头条评论便指出:难道要让中国的水果行业成为新的奶业,我们才去廓清思维,才去较正航向?若如此,最终损失的恐怕不仅是果业的良性发展,还有公民的身心健康。在基于食品安全角度的评论中,媒体声音仍然集中在三个方面:监管不力;品牌失信;地方利益论平博网页版。
在媒体报道之后的24小时内,当地政府并未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互联网平台上充满了各种质疑平博网页版、不解的声音。政府的官方回应发布于6月12日,在此之前,新京报的第二篇报道出炉,山东省农业厅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咨询以及相关媒体的评论进一步坐实了这条消息,而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决定了活跃网民有足够的时间获知这一信息,这一阶段的受众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源,往往会寻求各类传闻以及小道信息,因而哪怕是一些明显不实的消息,也会得到积极的传播和响应。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宝贵的应对时间已经错过。
新闻发布会本应是当事人对事实的正式回应,是官方传递信息和表达诚意的惯用方式。只要能够保证公开透明,并且与媒体进行良性沟通,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新闻发布会可以起到拨乱反正、以正视听的作用。但6月12日的官方声明以及官方新闻发布会提供了3方面的信息:药袋的使用可追溯到2010年。2010年和2011年,农业部监测显示,烟台苹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对果袋生产经营者进行拉网式检查。
24小时的时间,政府交出的答卷如上。其中有官方历史数据,有未来执法承诺。但对于民众迫切关心的问题:如套袋技术的安全性、农药残留的安全性、当地涉及到的果园数量等进行了明显的回避。地方政府被动接招,与其说是麻木,不如说是懒政,由于基层政府的不作为,导致上级主管部门在遭遇辖区内的突发事件时,缺乏真实数据,因而无法及时响应,以至于外界看来步履蹒跚,麻木不仁。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包括烟台农业局局长梁传松、栖霞市长陈兆宽等在内的地方官员相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力挺烟台苹果的安全性。但他们的声音,已经淹没在了受众对这一事件的口诛笔伐当中。官员在申明个人立场方面的可信度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提供数据信息等内容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仍然游离于传统的官方话语空间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初官方反应迟钝的时期,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兴互动平台上已经产生了关于“药袋苹果”的大量声音。当下的公众已经习惯了通过“意见领袖”单向传递、“粉丝”互相转发等互动方式来获取信息。它被视为对官方信息的二次确认。属于民众自己的可信赖“信息源”。而官方的失语,导致了它在这一平台上也失去了话语权,这体现了当地政府缺乏基本的互联网素养,考验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在本次烟台苹果质量危机中,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部分常驻外地、籍贯烟台的公众,自发的在互联网平台上为烟台苹果的品牌进行辩护。这与以往一边倒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口诛笔伐的局面大相径庭。
烟台苹果这一品牌并非某一厂商独有。“烟台苹果”一直是一个产地地域概念,胶东半岛自胶莱河以东的整个胶东半岛地区都是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区,2002年9月,“烟台苹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8年,烟台苹果获准注册产地证明商标。
这就意味着,对这一品牌的任何损伤,影响到的是该地数以万计的苹果种植者。而且与奶制品行业的情况不同,分散的水果种植者并未成为某几个大型的企业的供应商(如蒙牛、伊利),因而避免了双方的内耗与博弈。人们对资本作恶的担心尤甚于传统的农业安全事故。因为前者是有意为之,后者则具有偶发性的特点。
在以往的食品安全评论中,有相当多的矛头指向了“底层互害”。时评者们认为,存在着一种“互害链条”,地沟油、瘦肉精和染色馒头就是这个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因而不能将食品安全寄托在底层的道德底线上。必须通过法制等手段提供强有力的监管,来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
但在烟台苹果的质量危机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直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就如同近期涌现出来的“最美”中国人系列一样,在当下的环境里,这更显得珍贵无比。这也告诫我们的执政者,必须提供一个保护、鼓励这种道德观念的制度空间,否则,一旦我们再也听不到这种来自底层的善意,那就意味着,全社会的道德沦陷,彼时,我们连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都丧失了,那我们还会相信什么?
药袋苹果成为很多老百姓的担忧。更有人调侃,我们的餐桌不求营养均衡,但求化学元素平衡,农药残留真的那样严重吗?农药残留是否真的会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农业部官员:农药残留没那么可怕 低于标准可食用。
经过排查,我市确实有极个别的果农套用过果袋。我们也已经进行了处理。我们栖霞市已检查各类果袋生产企业和经销业户210多家,查处和没收药物果袋220多万个,对查处没收的果袋进行了集中销毁。
这种药袋究竟对果实的安全究竟有什么影响,也没做过研究,也没见过这方面的报告。为了食品安全,还是建议大家不要使用涂药的药袋。
媒体的谴责与当地“靠天吃饭”的果农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这件新闻事件是否属实?有无“臆断”成分?到底谁才是害死消费者的“魔鬼”?希望此事能够尽快彻查清楚,给果农也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烟台苹果因个别果农用药袋被报道,舆情出来后,山东农业厅应对水准让人大跌眼镜!用一句话评价"不如不说"!含糊混沌,态度暖暧昧,缺乏科学。。权威机构连个权威的话都不会说!悲啊!果农们利益应该是一份沉甸的责任!农业厅你对于整个舆情处置帮了倒忙。